资讯动态学院新闻
您的位置: 资讯动态 学院新闻

深耕红色文化,培育时代工匠——桂林技师学院的红色育人答卷

近年来,在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征程中,桂林技师学院积极探索,充分挖掘桂林本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核心,从学院、教师、学生三个维度协同发力,将红色文化融入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走出了一条“红技融合”的特色育人之路,使红色文化在校园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学院筑基:构建全域红色育人生态

学院深入挖掘桂林红色文化内涵,将其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在课程设置上,巧妙地把红色文化元素嵌入思政、历史、语文等课程。历史课上,以桂林文化抗战为切入点,讲述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历史意义;语文课堂里,引入湘江战役精神和桂林抗战故事,让学生深刻领悟人民力量的伟大。通过这些方式,将红色文化与课程深度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为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学院从多维度发力。文化长廊里,设有专门的桂林红色文化板块,生动讲述湘江战役、桂林抗战文化的历史故事,用英雄事迹感染学生;新媒体平台上,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推送精彩的红色故事和师生自制的红色“微课堂”“微视频”,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触红色文化;在特殊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活动,如“红五月”的红色经典好书推荐讲座、“七一”的湘江战役红色记忆讲座、“八一”的长征精神讲座等。每年五月举办的红色文化节更是精彩纷呈,涵盖红色影片赏析、经典诵读、话剧排演、故事演讲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提升自身艺术素养和表达能力。

在校馆协同上,学院推行“请进来+走出去”模式,积极与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灌阳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打造校馆协同育人平台。一方面,定期组织师生参观这些场馆,通过实地考察和现场讲解,让学生直观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另一方面,邀请场馆专家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如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周运良来校讲述红军长征和湘江战役的故事,强调红色精神的重要意义。此外,双方还共同开发红色文化课程,申报教学成果,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生态。

教师赋能:创新教学激活红色课堂

教师是红色育人的“关键引擎”,学院通过素养提升、模式革新、实践指导,让红色教学“活”起来。为提升教师红色教学能力,学院定期组织教师赴湘江战役遗址开展实地培训,结合史料展示、互动研讨深化对红色历史的理解;邀请党史专家、红军后代参与教研,分享革命故事与研究成果,帮助教师将红色内涵转化为鲜活教学素材。

在教学模式上,将桂林的红色遗址变成“移动课堂”,每年分批次组织新生、团员、优秀学生代表,前往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故事教学法”更是成为标配——团课《永远在路上》以一顶“红军盔式太阳帽”为线索,串联起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历史与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主题班会中,教师指导学生编排“模拟红军长征”情景剧,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感受革命艰辛,这种体验式教学使学生课堂参与度大大提升。

此外,教师还带领学生开展“红色创新实践”:组织“重走红军路”活动,指导学生用短视频、微电影记录感悟;结合机电、汽车等专业特色,引导学生用3D打印还原红色遗址模型、用VR技术重现抗战场景,推动红色文化与专业技能深度融合。

学生主体:实践内化传承红色精神

学生是红色文化传承的主体。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在清明节、“七一”等节日,组织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纪念,撰写观后感,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记忆。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组成红色宣讲团,到各红色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志愿讲解服务。红色文化宣讲社团的成员们深入挖掘桂林红色文化资源,精心准备解说词,通过生动的讲解,让更多人了解桂林的红色历史,赢得了市民的广泛好评。学院还打造了多个红色社团,如国旗仪仗队、“青匠先锋”青年志愿服务队、红色舞蹈社、戏剧社等。这些社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红色舞蹈社编排的反映红军长征精神的舞蹈、戏剧社排练的再现湘江战役英雄故事的舞台剧,都在学院活动中大放异彩,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厚植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技能是立身之本,红色精神是立业之魂。”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桂林技师学院在弘扬桂林红色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红色文化育人模式,不断探索创新,让红色文化在职业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培育出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